24小時聯系電話:0631-7397788/0631-7397999
2018-05-17
阻隔防爆橇裝式加油裝置,甲醇汽油加注裝置,阻隔防爆改造,集成加油站,小型加油站,移動加油站溫馨提示: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指出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近年來,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標準化、均等化的政策使文化的陽光逐漸照耀到更多的貧困地區,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偏遠的角落。目前,進一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有效推進《意見》的貫徹落實成為群眾以及業界關注的焦點。
文化陽光溫暖人心
地處貴州東北部的畢節群山起伏,風景秀麗,不過這樣高海拔的山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使得山區里很多農村的百姓收入水平還比較低,文化生活匱乏。去年,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專題調研組來到這里調研考察。“中央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政策給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帶來很大好處,是黨的十八大后惠民政策的亮點。”回憶起這次考察,調研組成員、全國政協常委韋建樺直言“感慨很多,收獲很多”。
“我們深入走訪了山里很多村子,過去村子里沒有什么文化項目,長年累月沒有文化活動。老百姓忙完活之后,空閑時間非常單調枯燥,很多人成天打麻將、紙牌,長期如此非常容易滋生賭博、喝酒以及一些迷信活動,不利于農村的穩定與發展。”韋建樺委員告訴記者,但這樣的狀況近年來得到改善,“我在田間地頭、果園林場和老百姓聊天,覺得他們的精神面貌很好,很有精氣神兒,心氣兒也高了。有一位老大爺過去沒有受過教育,不認識多少字。自從村里有了圖書室,參加了一些文化活動后,越來越感覺到作為文盲很痛苦。他開始跟上小學的孫子孫女一起讀書、認字,現在已經能看簡單的書了。”
在國家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政策的促進下,貴州省、市、縣、鄉幾級政府加大了落實力度,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山區里很小的村落都建成了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機構,還經常組織各種講座培訓和文藝活動。“多種文化服務的提供,給老百姓解決了很大問題。農民非常關注的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土地流轉、扶貧醫保等中央政策,現在可以通過公共文化服務來了解;而一批關于養殖種植的農業書籍以及科技下鄉,給農民的生產直接帶來了效益提升;貴州少數民族多,能歌善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后,老百姓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很多有民族文化傳統的山歌、舞蹈恢復起來,整個村子面貌一新。”韋建樺委員說。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公共文化的建設也是民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政府著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隨著各項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實,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福利。類似畢節發生的一些文化建設上的變化正在祖國大地上多點開花。
在地理環境特殊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大量牧民依然保持著少數民族特有的放牧生活習慣,近800萬的基層農牧民生活的地方遠離城鎮、遠離人口聚集區,之前很多地方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盲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拉蘇蘇木散達噶嘎查位于草原與沙漠地帶深處,以往沒有互聯網,通訊信號差,使用手機接打電話要到500米外的山包處。到了冬天積雪、大雪封山時,牧民們兩個多月內的通訊和生活完全與世隔絕。但是現在,只要牧民們輕輕觸碰手機終端,就可以通過電子圖書、視頻、音頻等方式獲取多種數字資源,甚至還可以將自己的舞<b>書法</b>姿、朋友的唱段,隨手拍下來上傳網絡。牧民賽西激動地說,“是真的,是真的,城里人用的移動閱讀,我們偏遠嘎查也有了”。這樣巨大的變化緣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內蒙古圖書館)的一項叫做“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的文化惠民工程,它構建了廣覆蓋、高效能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為基層廣大農牧民提供不受時空制約的全天候24小時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既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也有生產生活所需各類信息,還有蒙漢雙語資源。
“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根據地理位置的遠近,因地制宜建立三種不同級別的數字加油站,利用其形成的局域網絡,為周邊農牧民服務。如對于最為偏遠,因游牧而居住分散、不固定的牧民,就采用一種集無線WIFI設備、服務器、存儲為一體的便攜的、可移動的小型“三級數字加油站”。建設移動加油站時,牧民們知道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可以讓他們免費觀看和下載資源,都非常感興趣,紛紛放下手中的活兒趕到移動加油站,拿出手機體驗。牧民薩日娜經過培訓輔導,很快掌握了手機終端的使用方法,回到家中馬上搜索無線信號、安裝APP軟件,急切地想知道凍僵的羔羊應如何急救,因為正值冬季她家的小羔羊受凍生病了,她很快在農牧技術模塊的問題咨詢欄目找到了答案。偏遠牧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就這樣被打通。
以人為本改善民生
在國務院辦公室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對《意見》進行解讀,并具體分析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政策。他強調,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就是要推動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補齊短板,兜好底線。補齊短板就是說在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中還有很多薄弱環節,比如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一些困難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兜<b>書法三寶</b>好底線,是說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也是保基本,確保全體公民不論民族、收入和地位差異如何,都能公平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這也是以人為本、公正平等的價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領域的體現。
“通過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政策,文化流淌到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把老百姓,尤其是貧困地區老百姓心里的文化火種點燃了,這是民生,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韋建樺委員分析道,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改善民生,是要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實惠,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惠不光是收入增加、經濟改善,還有精神生活的滿足。每個人都有精神追求。從這個層面來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僅豐富人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還提升人的精神素質。“文化確確實實可以給人的精神面貌帶來變化,青年人走正道求上進,老年人生活愉快充實,這就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來的好處。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風氣也會得到改善,反過來促進深化改革和經濟發展。所以,我們不僅要通道路,還要通文化,讓人們無論生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民族、從事什么職業,都能以文化相通。”韋建樺認為。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均等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鄉均等,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資金保障,均衡配置城鄉公共文化資源;二是區域均等,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三是群體均等,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北京<b>書法三寶</b>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進一步指出,在全球化時代,人和物的流動成為一種常態,一些流動性較高的人群容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盲點。對他們來說,應當用多種方式提供基本文化服務的指引,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文化生活。
用優質服務滿足人民需求
與《意見》一并下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下稱《指導標準》),還界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保障范圍,對公共文化服務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提出了相應要求。
《指導標準》下發后,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最為關注的便是這一點,“《意見》的指導思想和政策表述得很充分,為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供了制度化保障。《指導標準》是宏觀和微觀結合的,有的方面比較具體,但是公共文化服務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并且各個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情況不一樣,還有很多地方要根據各地情況抓緊制定具體標準。”
為何標準如此重要?陳力認為,沒有具體的標準,公共文化服務就是空話。標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通過標準規范各級政府的行為,確保基本的公共文化財力與人力的投入以及其他制度方面的標準;二是通過標準主要是服務標準規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能夠善用公共資源,為公眾提供切實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農家書屋采購什么樣的圖書?開放時間多長?如果提供的都是不合適的書籍,想開就開、想關就關,那么群眾實際上享受不到公共文化服務。所以要建章立制,對產品、服務、評價等都要制定相應標準。”
在陳力看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不是“一刀切”,“在經濟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相當高,比如廣州市圖書館,每天有幾萬讀者,服務水平一流。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在全國推廣,顯然不現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基本保障標準,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他進一步指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最困難的地方在于落實標準,即將標準轉化為具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隨著《意見》與《指導標準》以及其他具體保障措施的推出,各級政府一定會更加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資金、人力等硬件方面給予基本的保障,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城市和農村的文化需求不一樣,農業地區和林業地區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樣,如果不因地制宜,不對公眾的文化需求進行具體的調查分析,既無法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同時也會造成文化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在制定和落實標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差異,滿足群眾多樣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效,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陳力說。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深入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確定了10個國家級試點地區,進行積極探索。以作為試點之一的成都市為例,在基礎硬件設施建設上,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風格標示、統一招標建設、統一設備配置、統一評定等級的標準化要求,在全市統籌推進文化館、圖書館達標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如通過公開招標,征集10多套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計效果圖,在此基礎上確定3套,并細化出施工圖,免費提供給各區(市)縣選用。正如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所言,均等化是目的,標準化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手段。通過加強標準化建設,將為各級政府和公共文化機構設定標準規范,有助于明確責任目標,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對解決當前基層政府越位、缺位等問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更好地以文化服務民生具有重要意義。